“融通醫療創新,智造健康未來”,比鄰星創投舉辦醫療器械跨學科技術臨床應用論壇
“融通醫療創新,智造健康未來”,比鄰星創投聯合動脈網舉辦的醫療器械跨學科技術臨床應用論壇,于2023年5月5日在滬順利召開。論壇探討如何產學研醫緊密合作,推進醫療器械跨學科技術的臨床應用,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論壇上,多位產業專家、臨床醫生和近20位醫療器械企業家一起就醫療器械行業技術創新的發展與應用趨勢進行了深度研討。會議主題演講探討了如何“通過多方合作,共同把全球創新推向中國的臨床實踐”、“基于臨床需求的創新實踐”,并探究了“中國創新器械發展之路”。隨后,與會嘉賓圍繞重大疾病的創新技術平臺、跨學科技術創新的臨床應用,以及智能化、自動化趨勢等熱點話題,展開了三場圓桌討論,進行了深入的觀點碰撞和技術交流。
【活動現場】
比鄰星創投合伙人孫曉路出席論壇并致開場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沈靂,弗若斯特沙利文合伙人、董事總經理毛化出席論壇并發表主題演講;比鄰星創投合伙人李喆、康灃生物CEO朱軍、比鄰星創投董事總經理王正斌出席會議并分別主持圓桌論壇;敦博醫療創始人何玉平、健世科技副總經理張瑞年、Lifeshield Medical生命盾醫療中國區總經理陳祖霖、納米維景創始人李運祥、唯強醫療總經理王永勝、逸超醫療創始人勒斌、超光微醫療聯合創始人陳士行、領創醫谷創始人徐天睿、譜洛醫療董事王正斌、睿笛生物CFO徐英睿、瑞凝生物創始人潘震、大灣生物CEO兼聯合創始人陳亮、大橡科技CEO周宇、漢贊迪CMO何丹、橫樂科技人工智能研發總監朱建軍、視通醫療創始人汪振等比鄰星創投的被投醫療器械企業創始人出席會議并參與圓桌討論;論壇會議由比鄰星創投執行董事孫珊珊主持。
【比鄰星創投合伙人孫曉路致辭】
比鄰星創投合伙人孫曉路在開場致辭中表示:“醫療創新技術的早期投資和孵化,其實很美?!北揉徯莿撏逗軜s幸能夠凝聚優秀的人才,協助優秀的企業家圍繞醫療技術創新去做那些重大的、有意義的事情。在集采控費的背景下,只有技術創新能給企業提供更寬更深的護城河,獲得更高的科研和投資回報。因此,做醫療科創早期投資,反而可以因為面對較少的競爭、創建多元的投資組合、制定靈活地退出策略,而實現風險可控和投資周期縮短。在此,他也希望投資人、企業家、業內專家等各方能夠通力合作,更大力度支持更多具有醫療技術創新能力的初創企業發展,從而助力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的高質量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沈靂發表演講】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沈靂以“基于臨床需求的創新實踐”為題發表了主題演講。他指出,創新其實包含了更新、創造和改變這三個層次的內涵,因此,創新大都是從實踐開始的。而處于醫療實踐第一線的臨床醫生正適合成為醫療創新的樞紐,充分地融入創新的整個鏈條,通過發現臨床需求和痛點,與工程師配合制定解決方案,與企業合作實現技術和產品落地,最后再應用于臨床實踐、為患者服務,形成完整的臨床創新閉環,從而為更具可持續發展力的創新業態建設提供助力。他最后總結道,方便臨床醫生為患者帶來更高質量的治療、延長患者生命、維護患者尊嚴,是醫療器械創新設計的最終目標,也會讓醫療器械產品真正得到市場認可。
【弗若斯特沙利文合伙人、董事總經理毛化發表演講】
弗若斯特沙利文合伙人、董事總經理毛化則在演講中對“中國創新器械發展之路”進行了探究。他認為,醫療器械屬于高端制造行業,需要創新和制造協同發展。而制造業是中國最擅長的領域之一,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競爭優勢,未來在技術創新領域追平之后,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將會從過往的仿制模式走向自主創新,也將會進一步走向全球。他以詳實的數據分析指出,政策的大力扶持、資本積極助力、優秀人才回流和多樣化的創新模式是我國創新醫療器械快速發展的根本驅動力;一級市場投早、投平臺、投孵化、投細分,二級市場企業上市選擇更加多元化、更加看重商業化能力和企業自身造血的能力,這表明創新醫療器械投融資正在回歸理性;貼合臨床痛點,捕捉全球最前沿技術,診斷和治療精準化、數字化相結合將是未來技術創新的重要方向;醫療器械的特點決定了其細分領域和賽道的多元化,投資需要更看重產業鏈的完整性,布局核心零配件和關鍵原材料,更重視研發、合作和商業模式的多樣化。
引領創新技術,打造重大疾病診療平臺
【圓桌論壇現場】
近年來,部分高端醫療器械陸續攻關腫瘤、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防治,為患者治療帶來福祉。針對重大疾病臨床亟需解決的痛點,與會嘉賓們圍繞主題“引領創新技術,打造重大疾病診療平臺”展開了深入探討,分享了如何在生命科學、重大疾病診療敏銳地捕捉和挖掘臨床需求,積極推動跨學科創新,突破創新技術核心瓶頸,并快速推進國內首創和全球創新產品開展臨床實驗。
Lifeshield Medical 生命盾醫療中國區總經理陳祖霖在發言中對生命盾新一代介入輔助心臟泵、ECMO和體外二氧化碳去除系統等三款產品進行了介紹。他表示,這三款產品都是基于血液的技術創新,通過計算機仿真技術優化流程設計,使溶血的反應降到最低,最大化提供血液的相容性,臨床減少血栓和不良反應。這是基于生命盾中德兩國團隊十多年來從臨床需求出發的技術積累和研發創新,將產品率先推向中國及歐盟市場,使更多患者受益于先進的療法和產品。第一代產品上市的同時,研發團隊便已開始根據臨床醫生的反饋同步進行迭代產品的開發,未來將以家族化產品的模式進行迭代上市,保持生命盾產品的技術領先優勢。
“唯強醫療致力于外周血管產品的開發,致力于做國際領先的企業?!蔽◤娽t療總經理王永勝在討論中介紹,從成立之初唯強醫療便始終堅持從臨床需求出發尋找產品研發的方向,堅持醫工合作。目前唯強醫療已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的專家展開了深入合作,推出了多款國際國內的首創產品??偨Y唯強醫療積累的醫工合作經驗,王永勝認為最重要的是醫企雙向目標一致,在創新產品實現的各個節點雙方都要充分地參與。而作為企業方應該充分尊重臨床醫生的需求,專業、快速地實現產品落地。
健世科技副總經理張瑞年在發言中表示,健世科技有著完整的結構性心臟病產品布局,產品覆蓋了三尖瓣,二尖瓣,主動脈瓣和心衰治療等領域。其中LuX-Valve經導管三尖瓣置換系統獲得美國FDA突破性器械的認定,預計將成為全球首批獲準上市的三尖瓣置換產品。上市后,產品將能顯著改善結構性心臟病患者的治療和生存質量。張瑞年將產品突破性的創新歸功于創始人在心臟病領域多年的深耕、團隊對臨床痛點的敏銳把握和緊密地臨床醫工合作。他還表示,隨著產品的逐漸成熟,健世科技也在積極布局產品出海。
“敦博醫療雖然小,但是我們有很深的技術積累,和一個很大的目標?!倍夭┽t療創始人何玉平在討論中表示,無導線心臟起搏器作為起搏器最新一代技術,具有更小體積、更便捷、更安全的優點,在心臟病的治療中應用前景廣闊。敦博醫療通過自主研發芯片,實現了無導線心臟起搏器關鍵技術的突破?!安粌H趕超了世界最高水平,且又向前多跨了一小步?!痹诩夹g層面,進一步縮小了起搏器的體積,大幅度降低了起搏器靜態功率,并延長了起搏器的使用壽命,從而使無導線心臟起搏器在臨床中的應用變得更便捷和安全。
納米維景創始人李運祥在發言中對納米維景自主研發的具有顛覆性創新的無滑環多源靜態CT系統進行了全面的介紹。他表示納米維景在靜態CT研發和生產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通過革命性的設計,突破了螺旋CT原有的轉速限制,使得時間分辨率大大提升了10倍以上,空間分辨率達到0.16mm。未來,在肺部CT、骨科高清晰度成像、心血管成像、腫瘤早篩早診早治療等方面都將會有重要的應用。此外,納米維景實現了在球管、高壓以及探測器等產品核心零部件上的全部自研、自產,打造了完整的供應鏈,實現了產品成本的自主可控。這使得納米維景開辟了全新的賽道,且在這個賽道上保持了研發技術和產品商業化的全球領先優勢。
逸超醫療創始人勒斌首先為大家介紹了世界最新型超聲技術“E超”。他提到,E超是繼B超和彩超之后的第三代超聲技術,其系統平臺速度是傳統彩超的數百倍。未來,逸超醫療將通過創新性的“E超”產品顛覆超聲行業,改變全球超聲臨床診斷模式,實現超聲生物標記物級別的精準定量診斷,顯著提高多種重大疾病如慢性肝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的診斷準確率,從而為臨床治療帶來巨大優勢。
比鄰星創投合伙人李喆最后總結道:“如果說中國醫療器械創新之路1.0時代是‘me too’,今天各位嘉賓的精彩分享,讓我們看到了他們正在引領中國醫療創新之路的2.0時代,做‘me better’,甚至領先于全球的創新產品?!蔽覀兿嘈沤徊鎸W科的應用和醫療需求的結合將會涌現更多的創新醫療企業。比鄰星創投在布局醫療創新之路上,希望能和更多有志于做全球創新產品的企業家、臨床專家、投資機構一起推動In China for Global的創新產品和企業不斷出現。
推動跨學科融合,助力技術創新臨床醫用
【圓桌論壇現場】
科研領域,跨學科是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鐚W科融合將打造區別于原有傳統技術的創新性平臺型技術,而跨學科創新技術和臨床需求的融合升華,更有助于開創更多醫療器械臨床應用的創新突破。在第二場圓桌論壇中,與會嘉賓圍繞話題“推動跨學科融合,助力技術創新臨床醫用”展開了熱烈地討論和交流。
康灃生物CEO朱軍發言表示,康灃生物深耕液氮冷凍技術,布局經血管和經自然腔道微創冷凍治療,康灃將堅持微創和創新,打造區別于傳統冷凍治療的創新技術平臺和臨床布局。目前康灃生物開發產品23款,其中4款產品取得創新通道,1款產品取得FDA創新器械稱號。
超光微醫療聯合創始人陳士行在發言中介紹,超光微醫療專注于腦科學領域疾病,跨學科開發了LITT激光消融機器人系統,能夠實時監控消融區域的溫度及分布,精準控制消融邊界,在確保腫瘤消融完整徹底的同時避免造成重要腦功能損傷。此外,所開發的磁驅神經血管介入機器人系統,能夠靈活通過狹窄迂曲的顱內血管,覆蓋所有腦血管動脈瘤和腦血栓易發的血管支段。公司還開發了創傷重癥監護儀產品,用于連續動態監測創傷性腦損傷患者的腦部狀態,能夠同時監測ph值、溶解氧、葡萄糖、顱內壓和顱溫五個生理指標,且完全核磁兼容,幫助醫生及時了解患者病情變化,進行及時干預。
領創醫谷創始人徐天睿在發言中提到,我國頑固性疼痛患者超過3億人,脊髓電刺激(SCS)是頑固性疼痛治療的有效手段。目前SCS產品患者需要兩次手術,創傷程度高、術后舒適性較差,且價格高昂,限制了臨床應用范圍。領創醫谷開發的無線攜能SCS產品具有不需植入傳統的IPG,縮短植入時間,產品技術易下沉等特點;同時具有可覆蓋低頻、高頻爆發等多種刺激模式,顯著降低產品成本,更長的使用壽命等競爭優勢,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和可及性。并且,領創醫谷包括芯片等核心元器件均自主開發。
譜洛醫療董事王正斌在討論中表示:譜洛醫療致力于成為世界領先的經導管超聲治療平臺。譜洛利用超聲的空化效應、熱效應等不同能量方式作為治療手段,并結合局灶的經導管超聲影像進行術前術中術后的影像輔助,切入靜脈亞急性血栓、呼吸介入早癌消融及心衰治療等領域,緊跟臨床痛點,突破了技術難點,實現了技術上跨學科融合和臨床的跨科室應用。
睿笛生物研發全球創新的納秒級脈沖電場組織靶向消融技術,針對腫瘤消融及心血管消融市場,創新性解決傳統手術和能量消融技術存在“消融禁區”、“復發轉移” 等臨床痛點。公司自主研發的萬伏納秒脈沖電場消融技術,具有組織選擇性殺傷效果,對血管、神經有保護作用,突破消融禁區,已在多種實體腫瘤和心血管疾病中實現臨床應用。作為曾經的券商、投資人、審計背景的徐英睿還分享了,投資人對于創新器械的上市公司,更青睞具有完善專利布局、足夠市場容量、深處藍海市場、具有高創新壁壘和商業模式的公司。
瑞凝生物創始人潘震指出,只有對臨床深刻理解,才能拓展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臨床應用。區別于國外前列腺癌放療防護水凝膠的布局,國內宮頸癌的新發病例占全球五分之一,且放療占比高,放療防護水凝膠現階段布局宮頸癌適應癥更能體現國人對預防放射性直腸損傷的需求。瑞凝生物已搭建醫用水凝膠和可降解微球兩大技術平臺,并根據不同分子結構、配方、工藝,設計出不同性能的水凝膠,而結合臨床,如針對惡性腫瘤與良性腫瘤,可以給予不同的個性化創新方案。
主持人康灃生物CEO朱軍在討論最后點評:“跨學科融合,即包括了不同學科融合打造創新的技術平臺,更包括創新技術與醫學的完美融合后在臨床的創新應用。圓桌嘉賓們闡述的各自臨床創新,包含了醫務和科技工作者一直想攻克的醫學的禁區突破和開創先河。嘉賓在跨學科融合的臨床創新應用的方法學探討中,概括出“知己知彼”:知己,是對自身技術平臺優劣勢深刻認識;而知彼,包含了對所處賽道的分析、與競爭技術的差異提煉、以及對臨床的深刻理解。而臨床創新還要考慮商業模式、市場容量、商業版圖以及供應鏈安全等諸多核心因素。如此,才是真正的符合市場需求的跨學科臨床創新”。
加速智能自動化,承載生命健康新未來
【圓桌論壇現場】
隨著科技進步,自動化、智能化已成為醫療行業創新的重要性能特征和發展趨勢,圍繞“加速智能自動化,承載生命健康新未來”這一主題,參會嘉賓們分享和探討了從智能診斷到機器人手術精細化操作,從前處理、細胞培養、篩選到藥物發現和藥物生產過程,智能化、自動化創新將如何持續推動整個醫療和生命科學行業的進化和演變。
漢贊迪CMO何丹發言時認為,生命科學行業對提效的需求極大,漢贊迪以高通量自動化的液體處理站為核心,目前已有四大系列產品,且突破了卡脖子技術,研發出國產獨立八通道產品,在核心自動化單機產品上基于生命科學的不同應用場景構建一體化的自動化系統,結合云平臺和聯網,進一步搭建智慧實驗室,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全流程的智能化解決方案,提高研發效率。提及自動化與智能化的關系,何丹表示,人工智能給這個行業帶來的改變是變革性的,但同時也要求或者倒逼行業的自動化水平的提升,高效率的產生標準化的數據。智能化是腦,自動化是手,必須手腦協調,才能向著熵減方向發展,實現最終的效率最大化。
大灣生物CEO兼聯合創始人陳亮在討論中表示,工藝開發是生物藥開發中的核心環節之一。大灣生物致力于將人工智能平臺應用于推動生物工藝技術革新,解決藥物開發周期長、成本高、成功率低等諸多痛點。陳亮也表示,智能自動化不同于單自動化或單智能化,而是彼此因果、迭代后的“新孿生”體。
大橡科技CEO周宇指出,大橡科技的類器官芯片結合了“類器官”和“器官芯片”兩種生命科學和工程學領域前沿技術,具有高通量、高仿生、高可控性以及標準化的優勢。在B端應用中可以幫助創新藥企提高新藥研發效率和成功率,C端應用中可針對腫瘤患者實際臨床受益率偏低的痛點,通過高仿生腫瘤微環境模型,幫助患者進行個體化的藥物篩選。周宇也表示,類器官芯片的技術應用非常關注標準化、一致性和可重復性,大橡科技也在利用自動化、智能化賦能全流程服務。
橫樂科技人工智能研發總監朱建軍認為,手術機器人的功能包含兩個層級,第一層是自動化功能,即機器操作覆蓋手術流程的比率,第二層則是智能化程度。手術機器人融合圖像、力傳感等多元、多維信息,并對信息實時處理分析,形成智能的決策和指引,可有效降低醫生的學習曲線,提高手術效率甚至有益于手術的成功率。橫樂科技專注于介入放射學領域的手術機器人體系,目前產品覆蓋了三大介入方向,包括經皮穿刺介入、經血管介入(神經、外周)及經支氣管介入,致力于將復雜手術簡單化、將簡單手術自動化。
視通醫療創始人汪振則表示,視通醫療是一家專注于經自然腔道單孔機器人及高值耗材的研發、生產及銷售一體化的企業,填補國內在高端柔性機器人技術領域的空白。產品線主要覆蓋婦科、神經外科、消化科等,主要是替代開顱手術的神外機器人、替代傳統手術或者內鏡手術的婦科和消化等手術機器人,提升手術的精準化操作,以醫生操控、主從控制的自動化為主,后續往全自動化、人工智能AI和5G方向拓展。經自然腔道單孔手術機器人,近乎無創化,并發癥低,機械臂2mm-6mm不等,靈活性高,可實現極限穿越,機器人本體有小型化、輕便化的特點,同時百萬級的價格十分實惠,針對不同科室,做相應的專用化定制,相對于傳統的千萬級別大機器人,國內二三線城市均可應用和快速推廣。視通醫療致力于以平臺化技術為基礎,打造柔性、小型化、低成本的機器人,希望立足現有的機械/算法/軟硬件/測試等相關的技術平臺,做出更多創新、顛覆性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機器人系列產品。
圓桌討論最后,主持人比鄰星創投董事總經理王正斌總結發言道:“對單獨的自動化或者智能化,業界當前都有形象化的理解,諸如基于需求,開發自動化,而自動化后產生大量數據,智能化去加工這些海量數據,自動化智能化是一對孿生兄弟?!?針對可對行業未來帶來革命的智能化自動化因素,嘉賓們通過這場關于“智能化對自動化產生的革命”,“智能化+自動化兩者彼此影響之后、迭代后的新孿生體,對當前傳統業界形態的帶來的革命”兩個方面進行的思想層面探討,同與會嘉賓和聽眾們一起共享了思想交流的盛筵。
作為深耕于創新醫療技術早期風險投資的領先創投平臺,比鄰星創投自成立以來便以“唯新不破、人才為本、比肩前行、生態為綱、全球合作、長期主義”作為投資的基本理念和原則,面向臨床重大未滿足需求,挖掘、投資、孵化和發展出類拔萃并具有巨大全球競爭潛力的新一代醫學技術創新企業。
而隨著醫療新基建持續加碼,鼓勵醫療創新政策持續落地,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已成大勢所趨,我國醫療器械產業正進入加速發展時期。高水平的核心技術創新研究將成為推動我國醫療器械產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源頭和根本動力。
比鄰星創投目前已投資的56家企業,覆蓋了心腦肺危重疾病創新治療技術平臺,跨學科技術的創新性臨床應用,醫療智能化、自動化,神經調控與外科手術介入化創新療法,創新醫學影像技術,醫療新材料,生命科學儀器及診斷新技術,腫瘤免疫創新治療方案,細胞和基因治療,新一代遞送給藥載體,新藥發現,眼科診斷治療新技術,創新健康服務等13個創新醫療細分領域。相關布局也與正在快速擴容、并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單體的中國醫療器械消費市場高度匹配。
比鄰星創投此次成功聯合舉辦醫療器械跨學科技術臨床應用論壇,加強了產學研醫聯動,促進了跨學科交流,融合了臨床、企業和資本等不同角度的觀點,賦能產業融合創新思考,共同探尋醫療器械技術創新突破科學和技術既有界限的可能,及其應用于重大臨床問題的潛在價值,攜手為人類健康實現突破式進步探路。
推薦閱讀
快訊 更多
- 05-12 21:39 | 可靠股份2名股東減持533.89萬股 套現6801.78萬 2022年公司虧損4312.87萬
- 05-12 21:39 | 中洲控股股東陳星減持1.96萬股 套現16.66萬 2022年公司凈利7966.3萬
- 05-12 21:39 | 科翔股份股東神之華減持334萬股 套現4088.1萬 2022年公司凈利5008.96萬
- 05-12 21:39 | 賽微電子股東蔡猛減持12.99萬股 套現266.18萬 2022年公司虧損7336.11萬
- 05-12 21:38 | 順網科技股東李德宏減持7.2萬股 套現117.3萬 2022年公司虧損4.06億
- 05-12 20:15 | 時空科技股東楊耀華質押125萬股 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 05-12 20:15 | 科森科技控股股東徐金根質押100萬股 用于補充質押
- 05-12 20:15 | 比亞迪股東呂向陽質押60萬股 用于運營需求
- 05-12 20:15 | 金智科技股東北京新火質押1827萬股 用于項目投資
- 05-12 20:15 | 長久物流擬投資2000萬設立安徽長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